高考地理該如何備考?地呈千古文明,理蘊萬世精華。大到世界,小到生活。愛地理,愛生活!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跟地理息息相關。每天注意收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。了解天氣符號(如:晴天、陰天、多云、小雨、大雨、雷雨、風向以及風力大小等),并特別注意重要天氣系統的發展變化(如臺風)。啟達教育老師為你整理了備戰2020年高考:高考地理必修一到必修三,核心考點匯總,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!
高考地理該如何備考?地呈千古文明,理蘊萬世精華。大到世界,小到生活。愛地理,愛生活!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跟地理息息相關。每天注意收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。了解天氣符號(如:晴天、陰天、多云、小雨、大雨、雷雨、風向以及風力大小等),并特別注意重要天氣系統的發展變化(如臺風)。啟達教育老師為你整理了備戰2020年高考:高考地理必修一到必修三,核心考點匯總,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!
必修一
一.地球運動
1.地球自轉:
①方向:自西向東,北逆南順。
②周期:一個恒星日,為23小時56分4秒。
③速度:⑴角速度:15°/小時,南北極角速度為0,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。
⑵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,南北極線速度為0。
④地理意義:⑴產生晝夜交替現象。⑵產生時差時。⑶水平運動物體產生偏轉,北右,南左。
2.地球公轉:
①方向:自西向東,逆時針方向。
②周期:一個恒星年,為365日23小時9分10秒。
③速度:近日點速度比較快,遠日點速度比較慢。
④地理意義:⑴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。⑵晝夜長短的變化。⑶產生四季的劃分和五代的形成。
3.時間早晚判斷:
地球自西向東自轉,在同一緯度地區,相對來說,東邊的地點比西邊先看到日出,這樣時間就有了早晚之分。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時間要早,同一時刻,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。京都相差15°,時間相差一小時。
4.時差計算:①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兩地,時區號數相減,東加西減。
②分別在東時區和西時區的兩地,時區號數相加,東加西減。
5.春分、夏至、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變化規律:
①春秋分:⑴全球晝夜平分;⑵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。
②夏至日:⑴北半球晝長夜短,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,北極圈及其以北初見極晝,南半球相反。
⑵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。
③冬至日:⑴北半球晝短夜長,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,北極圈及其以北初見極夜,南半球相反。
⑵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。
二.簡易天氣系統
1.鋒面
2.氣旋
三.氣壓帶風帶分布,移動規律及對氣候的影響
1.氣壓帶和風帶
2.氣候類型
1.洋流的分布
2.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
①氣候:⑴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。
⑵大陸沿岸地區的氣候:暖流增溫加濕;
寒流降溫減濕。
②漁場:⑴寒暖流交匯處:北海、紐芬蘭、北海道漁場。⑵上升流:秘魯漁場。
③海洋航行:順(逆)洋流而行,可節。ɡ速M)燃料和時間。
④海洋污染:起到稀釋和擴散作用。
五.褶皺,斷層與地表形態及水循環
1.水循環:自然界的水在水圈、大氣圈、巖石圈、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。
分為海陸循環、陸地內循環、海上內循環。
2.地表形態
①內力作用(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)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,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、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,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。
②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,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。水平運動常在地表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;垂直運動引起地勢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。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,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,垂直運動為輔。
③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,主要表現為風化、侵蝕、搬運、堆積四種方式。
④在地表形態的塑造中,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,期中內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,起著主導作用。
3.褶皺和斷層
①褶皺是指地殼運動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,巖層發生塑性變形,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。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,其中有兩種機泵形態,向斜和背斜。
四.洋流
②斷層是指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。
六.三大巖類間的互相轉化的示意圖
①巖漿活動②外力作用③變質作用④重熔再生
必修二
一.工農業的區位因素(區位條件),主導因素及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,工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。(工業:首鋼,亦莊,中關村與工業地域)
農業:
(1)農業的區位因素:①自然因素:氣候、地形、土壤、水源
②社會經濟因素:市場、交通、勞動力、政策、機械、科技等
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場因素。
(2)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:自然因素比較穩定,社會經濟印務發展變化快。
(3)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:
①季風水田農業:
⑴分布:亞洲的季風區(東亞、南亞、東南亞)作物:水稻為主(好暖喜濕)
⑶區位條件:氣候以季風為主,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;
地勢平坦,適合水田管理;
人口稠密,勞動力豐富;
人多地少,生活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大;
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(7000年歷史)。
(4)特點:經營(生產規模。;單產高,商品率低;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;水利工程量大。
②商品谷物農業:
(1)分布:美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、阿根廷、俄羅斯、烏克蘭
作物:小麥、玉米
(2)區位條件:自然條件優越(氣候溫和、地勢平坦、土壤肥沃)。
交通運輸便利;市場廣闊;地廣人;機械化程度高;農業科技先進。
(4)特點:生產規模大,商品率高,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。
③大牧場放牧業:
(1)分布:美國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阿根廷、南非(干旱、半干旱氣候區)生產對象:牛、羊
(2)區位條件:氣候溫暖,草類茂盛;地廣人稀,低價低;距離海港進,交通便利。
(3)特點:生產規模大,商品率高,專業化程度高。
④乳蓄業:
(1)分布:北美洲五大湖地區、西歐、中歐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
農產品:牛奶及奶制品
(2)區位條件:氣候溫涼、潮濕,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;
城市化水平高,生活習慣影響,對乳蓄產品需求量大。
(3)特點:商品率高;機械化程度高;集約化程度高;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。
⑤澳大利亞混合農業:
(1)區位條件:自然:降水適中;土壤肥沃;地形平坦;水源充足。
社會經濟:市場廣闊(世界主要小麥、蓄產品產地);勞動力豐富;生產方式、技術先進。
(2)特征:生產結構: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(小麥—牧羊);
經營方式:家庭大牧場。
科技應用:化區輪牧、種植優質牧草、輪作制。
農業專業化、地域化水平較高。
工業:
(1)工業的區位因素:水源、土地、市場、運輸、動力、原料、政策、勞動力
(2)工業的主要因素:原料導向型、市場導向型、動力導向型、勞動力導向型、技術導向型
(3)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。(工業:首鋼,亦莊,中關村與工業地域)
①傳統工業區:
(1)分布:德國魯爾區、英國中部區、美國東北部工業區、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。
(2)特征:一個核心:以大型企業為核心。
二個區位條件:煤炭和鐵礦。
三個問題:運輸量大;能源消耗量大;污染嚴重。
四個典型分布區:德國魯爾區、英國中部區、美國東北部工業區、我國遼中南工業區。
五個工業部門:煤炭,鋼鐵,化學,機械,紡織。
①德國魯爾區:
(1)區位條件:豐富的煤炭資源;離鐵礦較近;充沛的水源;便捷的交通;廣闊的市場。
(2)衰落的主要原因:
生產結構單一;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;世界性鋼鐵過剩;新技術革命的沖擊;用地緊張、環境污染嚴重。
(3)綜合整治措施:調整工業結構;調整工業布局;發展第三產業;優化環境。
②新興工業區:
(1)分布:意大利中北部和中部地區、德國南部地區、以及美國“硅谷”、日本的“硅島”等。
①意大利新興工業區:
(1)主要條件:
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;
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。
發達的信貸體系;
意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;
政府的大力支持。
(2)發展特點:
②美國“硅谷”高新技術
產業特點:從業人員水平高;產品研發費用高;產品增長和更新速度快;產品面向國際市場。
崛起原因:位置優越,環境優美;氣候宜人,這里屬于地中海氣候,溫暖濕潤。
高等院校,斯坦福大學;便捷的交通,通達速度快,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;軍事訂貨
二.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(內涵與原則)
A人的管理調控B經濟C社會D生態
內涵:生態持續發展(基礎)、經濟持續發展(條件)、社會持續發展(目的)
可持續發展原則:公平性、持續性、共同性。
三.城市化標志、過程、特點,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。
①城市化標志:城市人口數量增加;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;城市占地面積廣大。
③城市化過程:
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不良影響:大氣污染;水污染;固體廢棄物污染;噪聲污染。
四.人口變化,人口增長模式、特點、分布,人口遷移原因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。
①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:
②人口遷移原因:經濟因素、自然因素、政治因素、個人喜好及動機。
③人口遷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:
必修三
一.資源跨區域調配原因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
①對調出區發展的影響:可以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,使之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。推動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,增加就業讓機會,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。促進西部各民族之間安定團結。
②對調入區發展的影響: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的狀況,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的消費結構,還能發揮東部地區的經濟和技術優勢,推動產業法杖和基礎設施建設,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。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。
傳遞咨詢 知曉動向
領取免費備考資料